本報記者 童曙泉
  今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在里約熱內盧舉行會議,頒發“卡林加獎”。61年來中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獲獎者是北京市科委特聘科普專家、中國科技館原館長、75歲的李象益先生。該獎是科普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從“請勿動手”到“歡迎操作”
  年紀稍長的北京人,或許對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技館里一個能讓人瞬間“怒髮衝冠”的機器印象深刻——一手摸玻璃球,頭髮就會全部豎起來,從而體驗高壓放電過程。這個作品,正是李象益從國外引入的最早一批互動科普作品。
  從牆壁上的展板到互動的“科學玩具”,李象益是第一個將“科學中心”理念引入國內科普領域的科學家。1988年,李象益參與建設的中國科技館開館,同時舉辦了中國第一個科學中心理念的科普展覽。
  “當時,這批展品都是從加拿大安大略科學中心借來的。為了說服他們,我們把中國古代科技展推到了加拿大展了一段時間,才最終促成了這一中國科普歷史上具有開創意義的展覽。”李象益說,“很幸運,我成了科學中心理念進入中國的推動者。”
  把刻板的教變成主動的學,把“請勿動手”變成“歡迎操作”,把“古董”展品變成新奇特的“仿真模型”,投身科普30年,李象益將科學中心理念帶到了全國各地的省市縣不同級別的科技館。
  13年親制5萬餘頁PPT講稿
  2000年5月從中國科技館館長的位置上退下來後,李象益邊學邊走、邊走邊講,13年沒有離開過科普講臺,如今每年還要作100多場科普講座。
  一個湖藍色的箱子,是陪著李象益走遍全國的親密伙伴。除了各種最新的資料,箱子里還裝著他在美國新澤西自由科學中心參觀時看到的伸縮球模型,“伸展、縮放的過程,你觀察連接點,會感覺機械運動規律的奇特。”模型、圖片、視頻、動畫,為了勾起人們對科學的好奇、打磨科學的魅力之光,75歲的李象益喜歡把科普講座變得活靈活現。
  “只要請我我就去,不管講課的地方是在密雲還是在平谷,是南京還是廣州。”他說。
  李象益現在每天最喜歡的事,就是把腦子裡思考的科普教育話題,製作成各類科普PPT講稿,最長的一部有300多頁。13年來,他親自製作的各種科普講座、科技場館建設、科普教育類的PPT講稿,足足有300多套,總頁數超過5萬頁。
  作為北京市科委特聘科普專家,在他的參與推動下,北京市科委開啟了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的進程。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院所中的200多個國家級、市級重點實驗室和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環衛集團等80多家企業的科技資源面向全社會開放。
  “讓市民有機會走進實驗室,看看科研是怎樣一步步搞出來的。”李象益的科普理念里,過程很重要,因為過程里蘊藏著科學精神。
  兩萬美元獎金擬捐設科普獎項
  搞科普前,李象益的研究專業是飛機發動機。1961年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留校23年,他的飛機發動機改型實驗研究成果1981年得以赴美髮表學術研究論文。
  1983年9月,科研教學雙優的李象益被調入茅以升領銜的團隊,參與中國科技館的籌建。(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從改型發動機到場館基建,有點兒從天上掉到地上的感覺,但李象益從不失落:“科研的專業性很強,科普是面向全社會,我越乾越體會到其中的社會價值。”
  獲獎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向李象益頒發一個獲獎證書、一個愛因斯坦獎章,以及兩萬美元獎金。“我決定把這個錢捐出去,設立一個科普獎項。因為這個獎不是我個人的成績,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科普發展的認可。”李象益說。
  新聞背景
  據最新的公民科學素養普查顯示,北京市公民科學素養達標率2010年首次突破10.0%,遠高於全國3.27%的平均水平。
  據2012年統計顯示,2011年北京市科普經費籌集額為23.46億元,繼續位居全國之首;專兼職科普工作者達3.6萬人;500平方米以上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和科技館79個,其場館建築面積共75.72萬平方米,參觀人數一年達733.52萬人次。
  2012年全市舉辦科普講座8.9萬場,聽眾1000.1萬人次;科普圖書出版2652種,年出版總冊數逾1288萬冊。  (原標題:科普專家李象益獲聯合國“卡林加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72thwog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